惊!“别人家的孩子”竟然是这样的?!
-
产品详情
班班长、地学院学生会组织部部长。专业相关知识学习扎实,位列专业第2名,先后获得突出贡献奖学金、孙越崎优秀学生奖学金、创新创业卓越之星一等奖学金等15项奖学金;获评2019年山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石油大学“十大学生标兵”、“公益之星”、山东省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近20项;热衷创新创业活动,曾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山东省金奖、“挑战杯”山东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最具创新奖(第一名)等近20项省级以上奖励。负责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参与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年9月,陈阜斌被选拔为中国青年代表团(共11名中国大学生)的一员,赴美国参加第73届联合国大会。
本次获全国铜奖的“互联网+”项目来源于陈阜斌和队员们之前做的社会实践项目——“针对成年自闭症患者融入社会情况的调研”。2017年初,陈阜斌和小伙伴们组建“爱星”公益帮扶实践队。
实践队曾前往青岛市残联、民政局、街道社区以及患者家庭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了大量一手数据,对患者的需求来做分析后,团队得出一个结论:通过一定方式让患者实现就业,能够让患者掌握一定技能,改善他们家庭的现实情况。
2018年11月,陈阜斌和队员们开始备战2019年第16届“挑战杯”大赛。200天奋斗的时间里,他们自学分析方法,多次前往内蒙古赤峰、北京等地请教自闭症研究专家,继续联合青岛大学、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帮扶成年自闭症患者的活动。
与此同时,他们用有关数据分析软件与理论,对近两年社会实践所获得一手数据来进行深度挖掘,获知了患者最真实的需求和各需求之间的关联度,方案与解决需求之间的匹配值等信息。他们将实践成果修改近30遍才整理出了最终的参赛作品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充分且艰难的准备,陈阜斌的团队如愿前往齐鲁工业大学参加省决赛,最终获得了山东省特等奖的成绩,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汇聚了他们团队共同拼搏的美好时光。
通过参加“挑战杯”大赛,他们让许多专家领导山东省的众多高校学生了解到成年自闭症患者就业的故事,扩大了帮扶活动的影响,也激励了他们继续把成年自闭患者帮扶工作做下去。
团队早前便注册民办非企业单位,致力于为成年自闭症患者提供就业及生活技能培训、工作岗位(自设)和康复干预。
两年来,机构实现了“患者增收、精神好转、家属解放、家庭和谐”的目标,累计接收76名成年自闭症患者,在该机构的帮扶下,他们的月均收入由660元增至2450元,家庭的月均收入由3560元增至8860元。并因此获评“山东省残疾人就业扶贫优秀基地”,受到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全国人大代表王欣会等20余位知名人士的认可。
凭借着多年成果的积累,陈阜斌和队员们自2019年6月中旬开始准备“互联网+”大赛,艰难地在校内招募队员。由于所处时间不同,队员招募不齐,最后甚至将远在北京大学的裴进峰师兄都招募到队伍中。
“强大的执行力,充分的思维碰撞,高度自律,相信队友”是他们备战时保持的状态,两个月的时间,不清楚修改了多少遍计划书、制作了多少版视频和海报,也是在这种“努力到精神迷迷糊糊”的状态让他们挺进山东省决赛,最后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省第五名的成绩被直推国赛。
陈阜斌告诉我们:青春需要挑战,生命在于奋斗。比赛的过程很艰难,结果有些遗憾,奋斗的过程最美好,感恩给力的团队、给力的学校老师。永远相信“天道酬勤”,永远相信“再坚持一下,机会就会来到”,永远相信,永远饱含热情,加油,奋斗!
不要“急于求成”,相信“厚积薄发”,做“挑战杯”和“互联网+”大赛需要长期的积淀与成果的积累。
团队需要“灵魂”人物,带着大家一起往前奔,同时要注重团队的分工合理性和能力互补性。
卢珊珊,女,共青团员,理学院化学专业15级本科生,现已保送到天津大学。本科期间积极参加学校的创新创业训练,截止目前为止发表署名SCI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一篇(SCI二区TOP,IF=4,439),第三作者9篇(其中一区TOP 4篇),此外,两篇SCI一作论文正在审稿中;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并优秀结题;获得中国石油大学2018年“科技之星”称号;1篇第三作者论文获得第22届世界氢能大会2017年度国际氢能杂志制氢领域最高引用次数奖;1篇第一作者论文获得第11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奖”(全国20篇,山东省唯一,中国石油大学参赛10年以来首次突破);获得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获得第5届山东省大学生科学技术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未来杯青创赛特等奖(全校共4项)。
“我最初接触这一课题时,脑子里几乎能够说是‘一穷二白’,既苦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浅薄,连研究对象都不甚了解,又苦于没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思路。当时可谓是举步维艰。”对于最初抱“科研梦想”的她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她有一颗坚毅不服输的“心脏”。
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科研初期的挫折与不顺利可想而知。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卢珊珊每天所经受的都是两个字——失败。
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熬夜查文献找问题,一次又一次重新实验,然后接着“一次又一次失败”。在她充分品尝着科研起点上的辛酸与挣扎的时候,她依旧不断鼓励自己——“奇迹很快就会出现”。
硫化钨基纳米材料是一种低廉、高效的催化材料,但由于其二维结构易于团聚且导电性较差,限制了该类材料的催化性能。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卢珊珊从不断的实验探索和思考中总结经验,先后从三个方面来优化制备高活性二硫化钨催化剂的方案,并创新性地在一个实验体系里集中解决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终于,在不断地改进和重复实验后,她成功了,这让她大喜过望,并成功将成果《二元硫化镍钨异质结构纳米片催化剂用于全PH值范围电催化制氢》在SCI二区TOP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 在线发表。
卢珊珊基于过渡金属二维硫化钨纳米结构的优点(如廉价丰富、易调控及高稳定性),采用电沉积耦合水热方法,可控构筑了掺杂型二元硫化镍钨纳米片异质结构,极大提高了硫化钨的催化制氢活性及产氢速率,实现了全pH范围下的高效电解水制氢,有效扩大了电解水的应用范围。
该研究工作得到审稿专家的肯定,认为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对于高活性非贵金属基硫化物电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实际应用提供了有益参考。
“我研究过渡金属钨基催化剂材料已经快两年了,中间也不知做过多少次实验、查阅过多少次文献资料,但是,我觉得自身所做的尚不足冰山一角,了解的东西还是太少,知识掌握的也比较肤浅,遇到过很多困难,几乎处处是瓶颈。”
“不过,现在这篇文章的发表,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我会继续坚持到底,做更深入的研究,争取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
在大一入学选择导师的时候,来自甘肃的卢珊珊选择了同样具有西部求学背景的董斌老师作为自己的学业导师。“对于刚离家不久、适应新环境的我来说,董老师给了我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就像家人一样”。
每天除了上课,卢珊珊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做实验做到凌晨三四点也是常有的事,甚至有几个寒暑假都没有回家。
“做事认真、刻苦努力”“每天早出晚归忙科研”这是卢珊珊的室友对她的印象。
然而,只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仍是不够的,卢珊珊说很多在科研过程中的灵感都不是在实验室里“熬”出来的,或是某晚躺在床上回想之时,或是某天一个人在南门平静地观海之际,那些在实验室里看起来乱糟糟的思路,杂乱的想法“一下子”就理清了,灵感“哧溜”一声就冒出来了。
“让你的脑子从始至终保持思考,在不断的重复实验中去验证,只要有新的想法,不管这个想法有多小,都要去大胆尝试,不要胎死腹中,更不能自己否定自己,行不行只有试了才知道。”卢珊珊生动地形容她科研的心路历程。
从最初对科研的一无所知,到后来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从初入实验室的手足无措,到今天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相信我们大家也不难理解卢珊珊把科研比作“无尽的阶梯了”,做科研就是要一步一步攀登,回望来时路,会心一笑;转过头,面对前方,无言而努力地继续攀登。
首先要有热爱科研的心,其次是有敢于踏上阶梯的勇气和决心,有足够的毅力坚持到底。要严谨、谦卑、不浮躁。同时要学好英语,提升英语水平,然后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为之努力吧!
郑红祥,男,党员,新能源学院2016级本科生,曾任装控1602班班长、大学生科技协会主席以及校团委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等职务,现已保研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曾获青岛市西海岸优秀科技社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共参加暑期寒假社会实践3次,累计获得创新创业卓越之星一等奖学金、“突出成绩奖学金”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工作等各类奖学金13次。
现已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曾获得第十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国家级特等奖、2019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最佳创新创意奖、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山东省特等奖、2018年“调研中国”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全国十强、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山东省铜奖、第五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山东省铜奖、第十届大学生节能减排实践与科技竞赛校级一等奖等一系列科技竞赛奖励。
压力容器是化工、核电工业的关键装备,在制作的完整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焊接残余应力,引发应力腐蚀开裂,加速设备或部件失效。本作品针对现有消应力方法存在能耗高、可控性差以及难以处理角焊缝等死角位置焊接残余应力的问题,提出利用高压水射流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了水射流喷射工艺、喷嘴结构参数对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效果的影响规律,设计了配套的便携式高压水射流消应力装置,通过试验和相关机构鉴定验证了装置对于焊接残余应力拥有非常良好的消除效果。
大一入学时郑红祥便加入了大学生科技协会,他认为在这里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向优秀的学长学姐学习,不仅学习他们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更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每一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在校科协郑红祥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学校内各类双创赛事的优秀案例,为萌生了走向科学技术创新道路的一颗种子。
2017年12月郑红祥作为学校的一名成员前往到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学技术创新大赛的现场决赛,为学校三十多支科学技术创新团队提供服务保障工作。同时,这也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前往省级赛事的决赛现场去观摩,去学习全省各个高校推选出来的优秀创新创业队伍和他们的作品,有机会近距离地去感受省级科学技术创新赛事的现场氛围,这也让郑红祥更加坚定了要做出属于自身个人的创新创业项目。同一个月,他作为学校代表前往青岛市团校参加青岛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骨干实训营,系统性地接受了创新创业的相关培训,为后面做课题研究提供了思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这之后,郑红祥便尝试了第一次参加双创比赛,参加了2018年“创青春”大赛,那一次,与小组成员经历过数个月的熬夜才把项目的商业模式整理出来,可惜最终因为准备不足,遗憾没有进入到“创青春”省赛的决赛现场。
在这期间,郑红祥作为学校双创中心成员跟随学校的创业队伍前往“创青春”国赛的决赛现场,步入到“创青春”决赛的现场参观展区,数不清的优秀创业作品使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令他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对创新创业项目认知上的巨大差距,更让郑红祥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自2018年10月郑红祥便开始参与到“基于高压水射流的便携式焊接残余应力消除装置”的课题研究。在开展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越是深入的研究让他越能意识到在专业相关知识学习方面的不足,为了可以更好地开展项目,他便更加勤奋刻苦的学习专业相关知识,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让科研活动进一步激发了他对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
最终,郑红祥和他的队员们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到便携式装置创新设计,再从实验室取样试验验证到成功在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制造企业试用,设计并完成了一套便携式高压水射流消除焊接残余应力装置的设计开发。
在经历了团队组建、作品申报、作品书的撰写与反复修改,到决赛终审答辩,通过小组成员反复论证、推演、磨合,把每一个细节都完善到极致,他们最终在“挑战杯”省赛中获得特等奖,同时还成为成为学校十个项目中唯一一个被省委一行领导嘉宾“点名”参观的项目。
备赛一年多以来,郑红祥和他的队员一同经历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重要的不单单是一次次的比赛成绩,更是这段拼搏的历程。郑红祥说:“我们始终相信竞赛只是一个开始,不论如何我们都会继续将项目进一步研究下去,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为社会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挑战杯”的备赛之路异常艰辛,一路上伴随着失落与坎坷,好似风雨中的小舟,随时被未知的风险淹没,好在一路上有队员的相互激励,有各位老师的全力支持,才能够使他们坚持到答辩结束的最后一刻。
最后,郑红祥希望能借这样的平台感谢一路上给与他支持的指导教师蒋文春老师、罗云老师,校团委石国卿老师、周琪超老师和化工学院团委郭孟老师、刘伟老师和魏孟吉老师,感谢老师们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帮助和教诲。
“还记得‘挑战杯’省赛现场答辩前一天晚上,石国卿老师、周琪超老师依旧在为我们十支队伍第二天的答辩细节一一指导,蒋文春老师依然在为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连夜赶到我们的住处为我们解答,为我们出谋划策,让我们调整心态;是他们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换来了我们的成绩。”
创新创业赛事需要的是每一位参赛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坚强的毅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大学生应该积极去参加双创赛事,尝试将专业相关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赛事相结合,注重全方面发展,不断的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在一次次拼搏中锻炼自己,提高个人,让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
热点资讯
- 凌派机油用什么粘度2023-11-11
- 日系车为何会运用涡轮增压;日系车为什么都用粘度很低的机油2023-11-11
- 郑州定制不锈钢水箱壹水务品牌2023-11-12
- 乳胶漆粘度计十大品牌及厂家2023-11-12
- 成分不同 同黏度不一样的品牌的机油不能混用2023-11-13
- 2015-20年中國粘度杯市場远景及投資發展戰略研讨報告2023-11-13
- 出光IFG润滑油:绿色驾驶与卓越性能的融合2023-11-14
- 预计2029年全球石油工业检验测试仪器市场规模将达到6083百万美元2023-11-14